第325章 瘟疫(四)
如今公西月面临着一个问题,她有一个最大的决定没有在公告中说出来,那就是得了瘟疫死去后的病人的尸体的处理。
从防疫情的角度考虑,瘟疫死去后的病人的尸体是一定要焚化的。即使是深埋,天长日久,也会污染土壤、地下水,以后这些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又会形成新的致病源。
因此,公西月是一定会将这些尸体焚化的。
但是百姓们不这么想。
在他们的观念中,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自古以来都讲究人死为大、落土为安,如果将病人尸体全部焚烧那可是尸骨无存,百姓不能接受。
公西月考虑的是如何让百姓接受这个事实。
其实自古以来就有瘟疫发生后马上焚村焚镇以绝疫病之举,但这不是公西月想要的,那些被焚烧的村镇里有许多没有染病的人,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生命,如果可以,公西月想要尽全力救治他们。
……
根据医书上的记载,如果药效有用的话,3-7天可治愈,有少数患者此时可能出现发热性反应,一般持续1-3天后自行消退。
许河镇的疫情并不严重,目前只死了几个病人,如果治疗方案对症的话,剩下的病人便可以治好,再注意防范,疫情就控制住了。
因为此病传播速度很快,公西月没有等这些病人康复,只留下部分大夫和士兵,然后带着另外的人离开了许河镇,往疫情最严重的安合府与武阳府而去。
除了留下的大夫和士兵,公西月还从当地调集了部分士兵一起预防及治疗瘟疫。不过,她吩咐了,只要治疗效果出来,立马给她传信。
公西月将队伍分成了四队,指定了负责人,分别往四个方向而去。
如果瘟疫状况一样,就先按公西月教的办法防治和治疗,如果不一样,让大夫们先商议着救治。
……
公西月去的是水灾最严重的武阳府赤江,而这个时候的赤江一带正纷纷扬扬传着小皇帝德不配位之事。
公西月到达赤江沿岸,武阳府的府台和小皇帝派下来的巡查御史都在,不过场面可说不上有序。
赤江决堤,大水泛滥,田地、道路都被淹没,房屋或被冲垮、或被浸没,老百姓被聚集在了附近的高地之处。
见护国侯亲自来了,武阳府的府台松了口气。
原本赤江溃堤时他就一直组织百姓帮助驻守官兵修复堤坝,只要多些时日,堤坝就能修复完好。
可是巡查御史来了后,说他们的方法太过费时费力费钱,只让人用装了泥土的麻袋堵住口子,结果两场暴雨后麻袋全部冲散不说,堤坝缺口更大了……
而更让他担心的是,最近有多人腹泻而亡,还有更多人开始腹泻呕吐,他觉得可能是疫病,建议上报朝廷、采取措施,可巡查御史置之不理,说哪里来的那么的瘟疫,只不过吃坏肚子罢了。
听完武阳府府台的汇报后,公西月能肯定此地也发生了疫病,但这里的疫病与之前许河镇的病症是否一样尚未可知,要等看过病人才知道。
公西月当场罢了巡查御史一职,让武阳府府台主持大局。
公西月不是很懂水利,不过她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。她叫了不同的水利官员咨询后,便定下了水灾后的一系列清扫、修复、重建事项,但是疫病还是先看过了再说。
她让人带她去看腹泻呕吐之人。
因为大水尚未退去,百姓们都聚集在一块,共有几千人左右。
公西月示意黄芪给她穿上消过毒的外服,包了头发、戴了手套,并用口罩紧紧遮了口鼻。
她带着二十来个同样装备的大夫走到了百姓前面,这样的装备引起了百姓的恐慌,但有程元华带领的士兵在侧,百姓们并不敢骚动,只是用惊恐的眼神打量着她们。
公西月道:
“我们是朝廷派来的大夫,听说有人腹泻而亡,特来救治,如今有谁正在腹泻或呕吐的?”
见到是朝廷派来的大夫,有一个妇女站了起来,“大夫,我儿子昨晚开始腹泻,已经拉了十几次了,前不久还开始呕吐了。”
公西月走近她。
她身旁躺着一个十二、三岁的男孩,看着情形不是很好。他的皮肤虽然还没干燥皱缩,但唇舌干燥、肌肉还在不停的抽搐。
公西月上前替这个男孩把脉,他的体温异于常人,全身冰凉,但症状与许河镇病人一样,是同一种疫病。
公西月心里略略放了点心,对于这个疫病,公西月有七、八成的把握能治好。
不过,公西月没有着急治疗,她要先确定是不是得病的人全都是同一个症状再说。她安慰这个妇人道:
“大嫂,你放心,孩子这病我能治,等我先看过其他的病人再说。”
有了这个妇人带头,又有不少的百姓站了出来。
等到公西月诊治完第五个病人后,她心里有数了,这五个病人的症状都是一样,那就可以按许河镇的法子医治。
公西月没有着急再诊治病人了,她与其他的大夫汇合讨论再说。
其他的大夫都诊治完了几个病人,他们得出的结论与公西月一样。
公西月看向周围,目前这处高地地方并不大,百姓们挤在一起还可以暂避,但作为病人的隔离区显然不合适。
她叫了武阳府府台过来,“这些病人得的都是疫病,传染快,不能这样聚集而居,要分开隔离,有没有地方安置?”
虽然心里早有猜测,但疫病这话从护国侯口中说出来后,武阳府府台还是吃了一惊。他想了想,没想出附近哪个地方可以做为隔离区。
这时,跟在他身后的一个官吏说道:“侯爷,小人老家是这附近的,在距离这里一里多地的山上,山里住着五十几户人家,附近有大片的空着的山地。”
公西月指着现在这片高地问道:“空地比这里大小如何?”
官吏目测了一下,“附近的空地大约有三个这么大,而再远点有更多的空地。”
如果有三个这么大,倒勉强可行,再加上那里原本住着人,有些事更方便点。公西月下了决定,“那就去那里。”
从防疫情的角度考虑,瘟疫死去后的病人的尸体是一定要焚化的。即使是深埋,天长日久,也会污染土壤、地下水,以后这些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又会形成新的致病源。
因此,公西月是一定会将这些尸体焚化的。
但是百姓们不这么想。
在他们的观念中,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自古以来都讲究人死为大、落土为安,如果将病人尸体全部焚烧那可是尸骨无存,百姓不能接受。
公西月考虑的是如何让百姓接受这个事实。
其实自古以来就有瘟疫发生后马上焚村焚镇以绝疫病之举,但这不是公西月想要的,那些被焚烧的村镇里有许多没有染病的人,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生命,如果可以,公西月想要尽全力救治他们。
……
根据医书上的记载,如果药效有用的话,3-7天可治愈,有少数患者此时可能出现发热性反应,一般持续1-3天后自行消退。
许河镇的疫情并不严重,目前只死了几个病人,如果治疗方案对症的话,剩下的病人便可以治好,再注意防范,疫情就控制住了。
因为此病传播速度很快,公西月没有等这些病人康复,只留下部分大夫和士兵,然后带着另外的人离开了许河镇,往疫情最严重的安合府与武阳府而去。
除了留下的大夫和士兵,公西月还从当地调集了部分士兵一起预防及治疗瘟疫。不过,她吩咐了,只要治疗效果出来,立马给她传信。
公西月将队伍分成了四队,指定了负责人,分别往四个方向而去。
如果瘟疫状况一样,就先按公西月教的办法防治和治疗,如果不一样,让大夫们先商议着救治。
……
公西月去的是水灾最严重的武阳府赤江,而这个时候的赤江一带正纷纷扬扬传着小皇帝德不配位之事。
公西月到达赤江沿岸,武阳府的府台和小皇帝派下来的巡查御史都在,不过场面可说不上有序。
赤江决堤,大水泛滥,田地、道路都被淹没,房屋或被冲垮、或被浸没,老百姓被聚集在了附近的高地之处。
见护国侯亲自来了,武阳府的府台松了口气。
原本赤江溃堤时他就一直组织百姓帮助驻守官兵修复堤坝,只要多些时日,堤坝就能修复完好。
可是巡查御史来了后,说他们的方法太过费时费力费钱,只让人用装了泥土的麻袋堵住口子,结果两场暴雨后麻袋全部冲散不说,堤坝缺口更大了……
而更让他担心的是,最近有多人腹泻而亡,还有更多人开始腹泻呕吐,他觉得可能是疫病,建议上报朝廷、采取措施,可巡查御史置之不理,说哪里来的那么的瘟疫,只不过吃坏肚子罢了。
听完武阳府府台的汇报后,公西月能肯定此地也发生了疫病,但这里的疫病与之前许河镇的病症是否一样尚未可知,要等看过病人才知道。
公西月当场罢了巡查御史一职,让武阳府府台主持大局。
公西月不是很懂水利,不过她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。她叫了不同的水利官员咨询后,便定下了水灾后的一系列清扫、修复、重建事项,但是疫病还是先看过了再说。
她让人带她去看腹泻呕吐之人。
因为大水尚未退去,百姓们都聚集在一块,共有几千人左右。
公西月示意黄芪给她穿上消过毒的外服,包了头发、戴了手套,并用口罩紧紧遮了口鼻。
她带着二十来个同样装备的大夫走到了百姓前面,这样的装备引起了百姓的恐慌,但有程元华带领的士兵在侧,百姓们并不敢骚动,只是用惊恐的眼神打量着她们。
公西月道:
“我们是朝廷派来的大夫,听说有人腹泻而亡,特来救治,如今有谁正在腹泻或呕吐的?”
见到是朝廷派来的大夫,有一个妇女站了起来,“大夫,我儿子昨晚开始腹泻,已经拉了十几次了,前不久还开始呕吐了。”
公西月走近她。
她身旁躺着一个十二、三岁的男孩,看着情形不是很好。他的皮肤虽然还没干燥皱缩,但唇舌干燥、肌肉还在不停的抽搐。
公西月上前替这个男孩把脉,他的体温异于常人,全身冰凉,但症状与许河镇病人一样,是同一种疫病。
公西月心里略略放了点心,对于这个疫病,公西月有七、八成的把握能治好。
不过,公西月没有着急治疗,她要先确定是不是得病的人全都是同一个症状再说。她安慰这个妇人道:
“大嫂,你放心,孩子这病我能治,等我先看过其他的病人再说。”
有了这个妇人带头,又有不少的百姓站了出来。
等到公西月诊治完第五个病人后,她心里有数了,这五个病人的症状都是一样,那就可以按许河镇的法子医治。
公西月没有着急再诊治病人了,她与其他的大夫汇合讨论再说。
其他的大夫都诊治完了几个病人,他们得出的结论与公西月一样。
公西月看向周围,目前这处高地地方并不大,百姓们挤在一起还可以暂避,但作为病人的隔离区显然不合适。
她叫了武阳府府台过来,“这些病人得的都是疫病,传染快,不能这样聚集而居,要分开隔离,有没有地方安置?”
虽然心里早有猜测,但疫病这话从护国侯口中说出来后,武阳府府台还是吃了一惊。他想了想,没想出附近哪个地方可以做为隔离区。
这时,跟在他身后的一个官吏说道:“侯爷,小人老家是这附近的,在距离这里一里多地的山上,山里住着五十几户人家,附近有大片的空着的山地。”
公西月指着现在这片高地问道:“空地比这里大小如何?”
官吏目测了一下,“附近的空地大约有三个这么大,而再远点有更多的空地。”
如果有三个这么大,倒勉强可行,再加上那里原本住着人,有些事更方便点。公西月下了决定,“那就去那里。”